n122601

[太阳]7月27日,法新社报道:“冯德莱恩和科斯塔访华回国后表示,尽管东道主非常

[太阳]7月27日,法新社报道:“冯德莱恩和科斯塔访华回国后表示,尽管东道主非常热情,但对欧盟的要求寸步不让,这与傲慢与远见无关,只与实力有关,中国已经崛起,它的惊人进步和成果,正被欧洲发现,这可能是西方面对中国时最大的弱点,西方该如何应对?”   (信息来源:观察者网——晨枫:欧盟对中国的三重定位,就像同时亮起了红黄绿灯……)   过去西方习惯了在国际舞台上制定规则、分配利益,但强大的东方力量正在改变这一切。当欧洲逐渐看清中国的飞跃式进步时,这种进步本身,反而成了他们眼中最大的“挑战”。如何与一个实力今非昔比的中国打交道,成了摆在整个西方世界面前的一道难题。   面对这种新常态,欧洲展现出一种矛盾心态。一方面,他们无法割舍中国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市场;另一方面,他们又难以放下过去主导世界秩序的姿态,总想在合作中既捞取好处,又维持不平等的地位。   欧洲原本的算盘打得很好:在中美之间扮演“关键少数”,左右逢源,吃完中国再吃美国。可现实是他们非但没有游刃有余,反而陷入了两头受气的窘境,被迫在夹缝中生存。这种战略困境,让欧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实际行动上都措手不及。   当中方在稀土、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划出红线时,欧盟除了表达关切,几乎拿不出任何有力的反制手段。   俄乌冲突后,欧洲为实现能源“去俄化”,忍痛切断了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,转而拥抱价格高出近四成的美国液化天然气,德国的工业巨头们早已叫苦不迭。讽刺的是,美国一边向欧洲高价出售能源,一边却对欧洲的钢铁和铝材维持着高额关税。   欧洲“战略自主”的口号越喊越响,身体却越来越诚实地倒向美国。从2022年到2023年,欧盟超过六成的军购订单流向了美国。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,这种采购模式正在削弱欧洲本土的国防工业。   欧洲既想搭美国的安全便车,又想在经济上与中国深度绑定,同时还梦想着自己能成为独立一极。这种“既要又要还要”的战略,最终结果往往是两头落空。   时代已经变了,世界不再是西方可以单方面发号施令的赛场。中国的实力,是平等对话的底气,而非傲慢的资本。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带来的是机遇,而不是威胁。   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格局下,欧洲能否摆脱战略迷失,真正找准自己的位置?   倘若欧洲依旧执迷于过去,不能以平等的姿态与中国务实合作,也不能在美国面前挺直腰杆,那么最终受损的,不仅是它的全球地位,更是那高高昂起的“战略自主”的帽子。   不过冯德莱恩结束之后迅速对美放低姿态,他们同意了美国的关税政策,还提出对美追加投资,此举的意图似乎暗中表明了,他们还是更多地导向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盟友。   他们认可中国的实力,但他们内心中似乎还沉浸在旧有的思维方式中,但正如分析所说,欧盟似乎已经意识到曾经所谓的“条条大路通美国”的状况早已发生改变,他们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比他们想象中的要难以斩断。   从意识再到接受,承认中国的实力,再到同中国坦诚相见,这条道路,他们还要费多长时间才能走过去?